蘇州評彈指的是哪兩種(蘇州評彈指的是哪兩種表現形式)
歷史演變和分布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結合體。蘇州評彈在蘇南、浙北和上海也很受歡迎,在江蘇北部的南通、揚州和浙江東部的寧波也很受歡迎。整個流通區域覆蓋長三角大部分地區。蘇州評彈誕生于明末清初,是中國評話、彈詞藝術傳到吳語地區后形成的一種方言說唱流派。早在明朝末年,“評話”“彈詞”藝術傳到這一地區后,以吳語說唱的蘇州評彈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逐漸成熟。清康熙年間,蘇州評彈藝術不斷發展,書目豐富,各種風格和流派的名家輩出,演出相當繁榮。乾隆年間,著名評彈藝術家王創建了第一個評彈行會組織“廣譽社”,“千里書聲聲輕”的藝術諺語開始流傳。那么所謂的英雄傳說等重大事件就是俗稱的“大書”。通常為一個人表演,注重口語、聽力、口技和扮演角色,還會使用喚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來營造氣氛或展示精神和形狀。傳統書目50余種,可分為“久依書”和“打短書”。“倚書”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等。短手書,如水滸傳、貓王、小武夷等。蘇州彈詞既講又唱,其主題在生活中很常見,如家庭變化、愛情婚姻、冤獄平反和人情等,因此俗稱“小書”。通常是兩人合作的雙檔,三弦彈唱琵琶,講究默契配合和情感表達。其行會組織如“潤玉社”“普玉社”等相繼成立。清中葉以后,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先后達到鼎盛。
基本內容和藝術特征
蘇州評彈可分為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種形式。蘇州評話只說不唱。題材多為朝代更迭、軍事戰爭、國家大事,歌詞多為詩意贊美。格律繼承七言古詩,講究簡潔、形象。唱腔具有吳地民歌鮮明的特點,可敘事、可抒情、軟糯、曲調優美。盡管蘇州彈詞書目分為長、中、短三種,但傳統彈詞書目多為長篇,有《三笑》、《金鳳凰說》、《白蛇傳》、《玉蜻蜓》、《明珠塔》等50余部。總的來說,蘇州評彈經過長期錘煉,形成了以講、答、打、唱、演為主要手段的表演體系,形成了理、味、趣、妙、奇的審美特征。蘇州評彈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標準化的表演節目。如說書的“手臉”和“面式”,彈詞的“六白”和“八技”。無論是評書還是彈詞,蘇州評彈在“說”的技巧上都非常注重“絕”字。藝術諺語有“爵為書之寶”“一爵遮百丑”之說。在蘇州評彈中,“絕”字隨處可見,即滑稽、典雅和戲謔、滑稽的談話、滑稽的描述和絕的插入,反映了蘇州評彈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
傳承譜系和代表人物
歷代蘇州評彈大師輩出。早期有乾隆時期的王、、濟武公等“前四家”,嘉慶、道光時期的陳余干等“后四家”,咸豐、同治時期的等“后四家”。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如李文斌、魏玉清、周玉泉、許、薛曉青和。歷代著名藝術家結合自己的特長創造了許多聲樂流派。目前仍有陳、于、馬、衛、江、薛、許、侯、姚等20多種曲牌。這些學校的演唱風格各不相同,豐富多彩。其中一些學校還體現了相互繼承的關系。蘇州評彈已經口口相傳數百年了。以《三國志評傳》為例,有陳翰章-朱春華-徐文安-黃趙霖-張玉書-張郭亮-陳錫伯的譜系;以彈詞三笑為例,有-俞懷嘉-王--王紹銓、謝紹銓-夏連生-徐-孫覺庭范等家譜。今天蘇州評彈的代表人物是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邢、嚴春興和金。
主要價值
蘇州評彈的書目和表演不僅凝聚了許多藝術元素,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它不僅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審美價值,而且具有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價值。其中,《說書》所體現的中國歷史可以跨越三千多年,堪稱一部以藝術為載體的通俗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彈詞書目中涉及的地方飲食、起居、器物、建筑、節日、婚喪、文史、語言等內容,是研究吳文化區域民俗的特殊資料。蘇州評彈以其鮮明的吳文化特色,與昆曲、蘇州園林一起成為蘇州“三大文化奇觀”之一。對于流行地區的人們來說,它不僅是一種藝術欣賞活動,而且是一種獨特的日常生活方式;對于外國觀眾來說,它不僅是一場藝術欣賞活動,也是了解蘇州的一種特殊媒介。
保護現狀
蘇州高度重視蘇州評彈的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在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蘇州綜合試點總體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傳承單位;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是在原戲曲博物館評彈室的基礎上建立的。編著出版了《蘇州評彈藝術初探》《蘇州評彈史稿》《蘇州評彈》《評彈精選書目(上、下)》《蘇州評彈研究資料叢書》等10余種精品研究著作。連續出版了36期學術期刊《評彈藝術》;共搶救傳承優秀傳統長篇書目97部、中篇書目30余部、短篇書目260余部,其中長篇書目62部已刻錄光盤,可連續播放2500小時以上;新編輯的中長篇書目近30種,短篇書目和開篇章節100多種。藝術傳承工作成效顯著,涌現出以盛曉云、袁小良、史斌、吳靜等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的評彈新人。評彈的演出陣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形成了以傳統書店為主、電視書店和廣播書店為補充的多元化傳播格局。
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