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鈴者論壇(盜鈴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自我欺騙,即自欺,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過于積極地評價自己的傾向,通俗地說就是自欺欺人。例如,在一次考試中,由于我的粗心,我在一個本可以做對的問題中犯了一個錯誤。結果我僅以一分之差輸給了第10名,成為了第11名。所以我覺得我的實力應該在第10名以上。這個時候我其實是在自欺欺人。因為我貌似合理的解釋站不住腳。我只看到了自己的錯誤,卻沒有想到別人也可能會犯錯。偷鐘是自欺欺人的典型證明。偷鐘時,小偷認為如果他捂住耳朵,別人就不會聽到他,他就可以成功地偷鐘,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所以他也在欺騙自己。
我們通常認為自欺欺人是可笑的,用這種方式欺騙別人最終只會是“掩耳盜鈴”。但事實上,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欺騙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征,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誰也沒有資格嘲笑誰。而且,最新的研究表明,那些善于“自欺欺人”的人確實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贏得他人的青睞,并使他們更容易相信自己具有更強的實力。
英國研究人員調查了兩個專業的72名學生。這些學生第一次見面。在第一堂討論課后,研究人員要求學生僅根據對這堂課討論的印象,估計自己和他人在課堂測試中的分數和排名。
調查結果顯示,45%的人對自己成績的估計值低于實際值,40%的人估計值較高,其余15%的人估計結果與實際結果基本一致。而且,別人預測的結果和自己預測的結果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換句話說,當自我評價高時,別人也會評價他高;反之,當自我評價低時,別人也會對他評價低。
自我估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意味著“自我欺騙”的程度;他人對自己成就的估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就意味著“欺騙他人”的程度。可以看出,那些善于欺騙自己的人也更容易欺騙他人,讓他們相信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好。
不要認為這只是學生之間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誤解,因為六周后,研究人員進行了第二次調查。此時,學生們彼此熟悉,對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但這次調查的結果與上次沒有顯著差異。可見,“自欺欺人勝于欺人”的現象是真實而穩定的。
事實上,自我欺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它的作用有點像“積極的自我暗示”,使人相信自己可以領導事情,他們可以更積極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他們更容易得到賞識和晉升。其次,自我欺騙也是一種防御機制,對維護心理健康和自尊、提高個體適應性、主觀幸福感和合作意愿有積極作用。
然而,任何事情都應該有所衡量,過度的自我欺騙也有一些潛在的危害,即它會使人們不自覺地忽略或否認威脅他們的信息,并且很難發現他們的計劃或行為中的錯誤和缺點。因此,高自我欺騙的人往往更激進,更愿意冒險。他們掩耳盜鈴,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