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3d動畫電影(獅子王3d動畫電影在哪個平臺看)
目前,在好萊塢的3D動畫實踐中,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不斷確立,并逐漸呈現出無限接近真實圖像的審美趨勢。另一方面,3D動畫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大也擠壓了曾經多元化的手工動畫藝術的生存空間,反映了不同風格動畫作品的媒介特征和民族風格的取消和融合。
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全球動畫電影文本和產業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悖論和斷裂,進而形成了一種創作理念上的困境。
全球三維動畫創作趨勢的悖論
如今,數字三維動畫技術的發展方向逐漸向智能技術和虛擬技術演變,并呈現出寫實的美學思想。最典型的文本是2019年上映的3D版《獅子王》。該片采用游戲引擎和虛擬現實設備制作,再現了1995年迪士尼的經典二維動畫版本《獅子》,集中展現了非洲草原環境、野生動物形象和動作的全景真實再現。雖然被冠以“真獅版”和“獅子王”的稱號,但這部作品仍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數字動畫作品,所有場景和動物形象都是計算機圖形產品。
這導致了當今3D動畫創作和制作的第一個悖論。3D版《獅子王》在故事、人物和電影語言方面沒有對20多年前的二維版進行大幅更新,但僅依靠視覺體驗上的真實感就可以認為是一部全新的電影。逼真的視覺效果的價值超過了故事、情節和藝術表現形式,它已成為近年來好萊塢動畫電影業中越來越明確的意識形態:對數字3D技術及其“現實主義”的迷戀和崇拜。
當我們討論3D動畫時,這種“現實拜物教”導致了第二個悖論。在他的科幻電影《阿麗塔》的宣傳中,卡梅隆強調,CG的主人公阿麗塔臉上有13.2萬根數字頭發、2000根數字眉毛、480根數字睫毛和近50萬根數字絨毛,這使這一CG形象無限接近真實的人類紋理。但同時,對于觀眾來說,阿麗塔由900萬像素組成的不同尋常的“動漫眼睛”是最令人難忘的。無限接近真實觸感的CG形象與那雙異常巨大的眼睛構成了一種相反的原動力,仿佛在反復提醒觀眾,視覺上無限接近血肉之軀的阿麗塔并非凡人,而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最新科技成果。
可以說,沒有那雙不真實的大眼睛,觀眾就無法驚嘆阿麗塔其他部分的真實。很難說是觀眾的消費需求刺激了動畫行業對現實主義的追求,還是動畫行業對技術的追求塑造了觀眾的消費觀念。然而,無論是在新舊《獅子王》的對比中發現的對真實視覺體驗價值的過度強調,還是《阿麗塔》中包含的真實與非真實的悖論,都凸顯了好萊塢電影業正在積極定義數字動畫的發展趨勢,并以領先的技術研發和資本投入確認其在這一趨勢中的領先地位。
這樣的動畫潮流可以追溯到2001年皮克斯制作的《怪物公司》。本片在3D動畫技術上的重要突破在于對主角沙利文兩百多萬根頭發的建模和動態模擬——這些能夠隨著人物動作和環境的影響而“飄動”的頭發,成為在虛構人物和影像空間中建立真實感的關鍵要素。在今天的好萊塢動畫電影中,動畫形象的頭發已經成為一個標志性特征——在真人動畫《神奇寶貝大偵探皮卡丘》中,日本二維動畫形象皮卡丘被設計成一個毛茸茸的3D寵物小精靈;同樣改編自日本電影《刺猬電子游戲·索尼克》,原本線條流暢的二維形象變成了披著毛發的三維角色。好萊塢的3D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格式刷。無論這個圖像的原始形狀是什么,當它變成動畫電影時,它都會覆蓋一層足以以假亂真的毛發。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好萊塢一再強調其在3D數字動畫領域的獨特技術優勢。
回歸“藝術電影”的實驗精神
對真實質感的追求主導了好萊塢動畫電影的技術和美學探索,其在技術領域的相對優勢反過來又決定了這一美學原則的全球趨勢。在另一部迪士尼動畫《破壞王》中,由數字3D技術引導的“真正的戀物癖”暴露得更為明顯。在影片中,不同電子游戲游戲機中的游戲角色在游戲廳關閉后聚集在一個虛擬廣場上,角色們下班后的休閑生活開始了,而這是玩家們看不到的。象征性地,當屬于不同游戲、不同主機和不同畫風的角色通過通道聚集在廣場上時,他們會自動成為3D動畫圖像。電影用這一場景暗示了一種敘事邏輯:玩家和觀眾在游戲主機界面上看到的風格迥異的游戲畫面,只是他們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出場的樣子,而工作后的生活才是“真實的”,而那些3D畫面才是他們的“原貌”。因此,3D動畫已經成為一種結構現實,可以統一不同的界面和繪畫風格。
但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這種3D動畫與其他繪畫風格和媒體的統一。由于wreck-it ralph的不同界面中的不同角色,我們想起了充滿多樣性和差異的手動動畫歷史。
手工動畫包括傳統二維手繪動畫、木偶動畫、泥塑動畫、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折紙動畫、剪影動畫等。中國的動畫產業曾經將這一傳統與藝術電影聯系在一起。一方面,不同的藝術電影依賴不同的媒介,這導致了不同的制作技術,從而體現了手工動畫的審美多樣性;另一方面,每一種藝術電影的制作材料和技術也包含著不同的審美差異和文化內涵。例如,中國水墨動畫以水墨色彩為依托,虛實結合的寫意手法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意境之美;歐洲的剪影動畫通過華麗的背景和動作,以及姿態鮮明的黑人形象,展現了歐洲獨特的浪漫色彩。
顯然,藝術電影對媒介和技巧的特殊要求與當前3D動畫自動化制作的趨勢相反,正是技術要求的差異使它們的審美追求恰好相反。可以說,在媒體材料和技術上無法統一的藝術電影內在地包含著多樣化的審美可能性,而被好萊塢動畫產業壟斷的3D動畫技術只是朝著能夠展示其技術奇觀并確認其領先地位的方向發展。
如今,全球動畫產業市場幾乎完全被3D動畫所占據。在中國,制作3D動畫已經成為業界的主流選擇。然而,強調這種現實性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在3D動畫和手工動畫之間做出選擇,也不是徒勞地呼吁藝術電影傳統的徹底回歸,而是歡迎更多的創作可能性——以單元劇形式呈現的爆款動畫劇集《中國奇譚》是對多元藝術傳統的回歸;深海在3D動畫時代給出了另一個更激進的答案:使用數字物體本身作為媒體材料,嘗試、雕刻和創新由粒子制成的圖層和顏色。
事實上,深海的墨水顆粒技術并不是一項新技術。它使用粒子技術作為渲染墨水效果的底層架構,粒子技術已經是當今C4D軟件和AE軟件中的基本技術,并且也已廣泛用于圖形設計和短片圖像等商業場景。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所追求的水墨顏料的審美效果需要通過大量粒子光效的疊加來實現色彩的奇幻感,顏料暈染的形態必須通過實踐實驗得出才能真實自然;同時,使粒子實現豐富的顏色現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僅一個水母效果就需要數十億個粒子的渲染,與3D視覺效果的結合使其工作量呈幾何級增長。導演田曉鵬這樣總結他的工作:經過大量實驗,他記錄了顏料的涂抹形態,并為三維模型著色;然后,使用數十億個不同形狀和顏色的三維粒子,甚至在單個幀上制作了數百個特效層,呈現出水墨真實流動的感覺和形狀,使精致靈動的畫面藝術風格更加厚重。可以說,當創作團隊為了確認一種3D水墨畫效果而反復使用不同的顏色來調整其在水中溶解的過程時,《深海》就已經踐行了一種基于數字3D技術邏輯的藝術電影創作傳統。
這種數字技術的手工精神突破了3D動畫技術的保守慣性,將3D技術重新定位于媒介材料的位置,避免了技術本身的審美傾向對創作和審美的支配。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藝術電影的概念成為當今全球動畫產業中一些悖論和困境的答案。文怡趙毅(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編輯吳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