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jube這首歌的原唱是誰?
hey jube這首歌的原唱是誰?
The Beatles
甲殼蟲樂隊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甲殼蟲”樂隊是由4位來自英格蘭利物浦的小伙子組成:約翰.列儂(吉它手、歌手)、保羅.麥卡特尼(貝司手、歌手)、喬治.哈里森(吉它手、歌手)、林戈.斯塔爾(鼓手)。
“這真是太神奇了!在我們四人之間,經常能夠感覺到那種真正的相互關愛之情。我們間是如此親密,真讓人吃驚。四個人相互真誠愛護,這真令人激動”----林戈.斯塔爾如果我們從頭說起,那就要推溯到1956年。那年約翰.列儂組織起了“采石匠”樂隊。1957年,他們的朋友保羅麥卡特尼加入。1958年,喬治哈里森也加入了樂隊。在那年秋天,他們用“男孩和月亮狗”這個名字進行演出。他們經常是在利物蘆脊如浦演出,人們開始喜歡上這支樂隊了...1959年,他們把樂隊的名字改為“銀色甲殼蟲”。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大問題----樂隊沒有鼓手。喬治哈里森說他認識一個從俱樂部出來的家伙。他就是皮特百斯特。于是他也加入了樂隊。
到了1960年8月份,他們把樂隊名字簡化成了“甲殼蟲”( The Beatles).這時他們來到了德國的漢堡,因為在那里比較容易找到演出的機會。但是當他們第一次到的時候,卻被告知他們樂隊必須要有5個人。于是他們又返回利物浦,問一位朋友是否愿意加入樂隊擔任貝司手。這個人就是斯圖爾特斯圖克利夫。他說可以。那時已經是1961年了。他們就經常在漢堡演出。在一次旅途中,他們遇到了歌手托尼謝里丹。謝里丹想錄制新專輯《我的邦妮》,但沒有找到樂隊。“銀色甲殼蟲”說他們可以為他伴奏,雙方一拍即合。謝里丹的制作人給樂隊起了個新名字“節奏兄弟”,但這個名字只是用于這次伴奏。
1961年,“甲殼蟲”在漢諾威他們最早的一次公開演出是在利物浦的一間名為“山洞”的俱樂部進行的。觀眾里包括布賴安愛潑斯坦,他開有一間錄音室。“甲殼蟲”的演出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他就告訴“甲殼蟲”他想作樂隊的經紀人。對于這個主動找上門的提議,“甲殼蟲”們怎么能不動心呢?皮特百斯特覺得在樂隊里不怎么舒服,因此1962年林戈斯塔爾(理查德斯塔奇)便取代了他。在加入“甲殼蟲”之前,林戈曾在一個名叫“羅里風暴”(Rory Storm and The Hurricanes)的樂隊里演奏。同年,斯圖克利夫去世了。保羅麥卡特尼說他可以擔任貝司手.
到了1962年10月,他們發行陪啟了第一支單曲“愛我”( Love Me Do)。對于他們來說,這或多或少也算是一個成績。從這以后,他們開始在全國巡回演出。他們的新歌《請讓我愉悅吧》( Please Please Me)登上了熱門歌曲排行榜的首位。他們其它的一些早期登上排行榜首位的歌曲有“她愛你”( She Loves You)和“從我到你“( From Me To You)。這時真正的“甲殼蟲”狂熱開始了。同年,他們第一次到瑞典進行了演出,而此刻美國也急切地希望他們能去演出。布賴安愛潑斯坦和他們的制作人喬治馬丁希望他們能夠去美國演出。但“甲殼蟲”們卻說:“只有我們野升的歌曲在美國拿到第一,我們才會去”。因此他們沒有去美國,而是去了法國。在法國的一次演出之后,他們收到了一封發到旅館的電報:“國會錄音公司(Capitol Records)向你們表示祝賀!你們的歌曲獲得了美國排行榜第一名”。于是結束了法國之行后,他們開始赴美國演出。在那里,他們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結束了在美國的偉大之旅后,他們回到了英國,開始拍攝他們的第一部電影《勞累一天后的夜晚》。那時是1965年。不久后他們開始了世界巡演。他們甚至還獲得了女王陛下頒發的獎章。新專輯和第二部電影的名字是《求救》(HELP!),賣出了上百萬張。
在1965年底,“甲殼蟲”在紐約“希葉”體育館進行了演出,觀眾達到了創紀錄的55000人。以前從沒有人能夠擁有這么多的觀眾。這時他們的音樂變得更富有變化。喬治哈里森還受到了印度音樂的啟發,這可以從專輯《橡皮心》中聽出來。不久他們又開始進行了亞洲巡演,其中演唱了新歌,包括《在紙背后寫字的人》(Paperback Writer)。他們還到了菲律賓,但在那里覺得不舒服,因為那里的“甲殼蟲” 迷實在是太過分了,到處都是瘋狂的歌迷,使他們十分疲憊。
到了1966年底,他們在美國舊金山的燭臺公園進行了演出,這是他們最后的一次正式演出。之后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錄制歌曲了。
1967年,他們制作了專輯《胡椒中士的寂寞之心俱樂部樂隊》和單曲《你所要的就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永遠的彭尼小巷和草莓地》(Penny Lane and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他們說:“這些專輯就是我們的演出。”這些專輯屬于甲殼蟲們最偉大的作品。不久他們又拍攝了自己制作的電影-電視《充滿魔力的神奇之旅》(也是一張專輯).到了1968年,他們錄制了《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 1969年,他們制作了《隨它去吧》(Let It Be)。這時他們非常疲憊,覺得這些專輯應該是他們最后的作品。不過他們覺得《隨它去吧》有點過于悲傷,因此他們又制作了專輯《教堂之路》(Abbey Road)。他們在他們開在倫敦的蘋果公司的房頂上進行了最后一次演出。
1970年4月,“甲殼蟲”宣布解散,不過其成員還在繼續著各自的音樂事業,他們的專輯也仍然在出售,其中新的一張錄音選集賣得非常好。“甲殼蟲”過去是,現在是,或許將來也會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音樂組合。
現在來看搖滾樂的歷史,對于50年代那種拘泥于形式于娛樂性缺乏批判力量和人性剖析的搖滾先行者,如 Bill Haley , Elvis Presley 和 Buddy Holly ,他們更象是搖滾開元混沌時期的游神野鬼,直到 The Beatles 的出現,搖滾才有了一個上帝。 1962年的前后的 Beatles 洋溢著浪漫主義、樂觀精神和無窮盡的活力,四個可以說是來自社會下層、皆有不幸家庭遭遇的毛頭小伙通過共同的對老式美國搖擺樂的熱愛聚在了一起,通過一些錯綜復雜的機遇,當他們似乎在一瞬間成為利物浦的驕傲、英國的驕傲、成為少女們尖叫的對象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舞臺上不時躲避她們扔到臺上的內褲時,他們已暫時忘記了自己壞學生的身份與童年的磨難面而盡情地沉迷于榮譽、金錢和成功帶來的狂喜中,刮得白白凈凈的面孔、留著大鬢角的鍋蓋頭、穿著灰黑色筆挺西裝的他們真實而自然地揮灑著幼稚而羞澀的孩子氣。他們同階段的音樂亦顯示出類似的特征:歡快流暢的旋律、簡單上耳的配器、活潑文雅的演唱、對愛情沒完沒了的歌頌向往與深情的戲謔。 就算我們茍同早期的 Beatles 是用滑膩的旋律、早熟的童聲合唱來重復一種毫無深刻可言的陳腔濫調,但這無理構成他們不真誠的理由;而且,Beatles從組隊開始就始終堅持著獨立創作的原則,雖然他們最早時曾公開翻唱過 Chuck Berry 、 Little Richard 的歌曲,但從第一張專輯 Meet The Beatles 開始沒一首作品脫離樂隊特立獨行的原創方針,因此,Beatles為搖滾樂奠定的這一原則使搖滾不單在音樂外觀上可以表現對傳統束縛的解放態度,連帶地歌詞內容也成為表達自我立場,陳述公義與良知的論壇,使它從提供青少年純娛樂發泄的層次提升到能同時負載大量意識形態和思想理念的文化藝術界面。
從一開始,樂隊就堅持搖滾的平民主義與無產階級立場,如1963.11.4他們被邀在皇家綜藝廣場表演,在演出高潮時 John Lennon 譏諷十足地對臺下說:“坐在普通席的你們拍拍手就好,坐在貴賓席上的闊太太們就把你們的首飾拿出來晃一晃吧。”
Beatles 在藝術道德上的覺醒,即對全盤商業化音樂操作的懷疑開始于他們對所拍攝的一些明星照片中白癡或小丑般的角色配給,對無休止的簽名照相,應付各種場合尤其是對漫漫無期的巡回生活的厭倦——當他們發現所有人都在臺下瘋狂地叫好歡呼,人們的聲音早已淹沒了音樂,恰恰是音樂被忽略時,Beatles 想弄明白人們究竟在歡呼些什么,他們所做一切的價值與意義究竟是什么,獲得帝國勛章的榮譽背后隱藏了些什么。 1966.8.29在舊金山的燭臺公園結束演出放下手中樂器的剎那,Beatles已決定不再參加任何公共演出,返回到安靜得近乎神圣的錄音室去解放自己的創作熱情與音樂才華。真正輝煌而杰出的搖滾創世紀篇章正式開場了。 正如 The Doors 的 Ray Manzarek 用平滑陰郁的音樂勾勒出 Jim Morrison 絕望唯美的詩歌,Paul McCartney 用他在前Beatles時期已被耗盡的音樂直覺點綴了 Lennon 偉大的人道主義與博愛思想準確、深刻而豐富的音樂表達并使之趨于完美。深陷于東方玄學里的吉他手 George Harrison 亦純個人地創作出不少或著力批判或暗藏哲理的曲子,而鼓手 Ringo Star 雖然被認為是 Beatles 里最平庸的一個,僅負責著“背景節奏段落”,但正是他對節奏的敏感,特別是對亮音敲擊樂器的出色使用增添了音樂中的迷幻度與力度。 專輯 Rubber Soul 和 Revolver 美化并改變了 Beatles 的音樂意想。其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古典管弦樂和諱莫如深的抒情詞句,還加入了眾多對當時流行音樂是聞所未聞的音效。樂隊對探測愛情的陰暗面產生了興趣,那并非 Rolling Stone 式的對女性的輕蔑與旺盛情欲的露骨表達,而是一種善意的嘲諷與對情愛破滅背后根由的無情揭露——:“我已把你看透,你到哪里去了?/我以為我很了解你,其實我又知道些什么?/你的外貌依舊,但你已經改變,/我已將你看透,你與昔日判若兩人”(I'm Looking Through You),以前樂于甜蜜吟唱愛情的Beatles終于發現“愛情有一種一夜之間就無影無蹤的惡習”。這兩部專輯中,孤獨、富于戲劇性的巧妙而復雜的愛情場面,嚴肅的人性揭示等等以前從未出現的文本元素使幾支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感情毀滅歌曲得以出現,特別是它的出發點不是憤世嫉俗或自我維護,而是絕望、迷茫和不辨善惡的同情心——它更樂于負載于當你仍深愛著某人時,而那人卻突然、明確無誤地、無法解釋地不再愛你所造成的景況,如在 For No One 這首歌中所描述的——全曲在演唱時皆使用了出色的分句和強音,因而顯得緊迫、迅猛、富有跳動感,并且,一架鏗鏘有力的鋼琴和一只喇叭(簡直不可思議)的充滿唯美色彩與孤寂感的獨奏加強了歌詞的效果。
Beatles對管弦樂的運用起始于名曲 Yesterday ,這無疑更大地拓寬了他們的音樂表現途徑,無心去做音樂實踐上的先鋒或領袖僅是很自然地應用各種聲效來完善表達的準確與豐滿,與其說以上來自天性中的靈氣不如說是對各種格式化音樂題材自覺的繼承與不自覺地拋離,那就是天性里的自由,這一切,驚人而不可思議地出現在Beatles登峰造極的兩部作品,甚至可說是整個搖滾史上最難以超越的兩部專輯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和 White Album 之中。 先不講音樂,只說在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與67年 Beatles 拍攝的一部電視短劇Magical Mystery Tour的原聲大碟中頗為張揚的對吸食毒品經驗的暗示——“屏除雜念,放松精神,順流而下,/這不是死亡……(Magical Mystery Tour),他們后期作品Hey Judy末尾長達數分鐘明顯的迷幻狀態時歇斯底里地撕聲吟唱,以及例如在Black Bird、A Day In Life等歌曲中對迷幻狀態的象征化描述。 Beatles 坦言,早在60年代他們在德國漢堡演出時已嘗試了藥物產生的興奮感,隨后,四人無一例外皆陷入了對毒品的依賴之中——樂隊四人中除 Starr 外都有因藏毒或吸毒被警方拘留罰款的經歷。如果說最初他們是緣于少年的放肆與對未卜前途的憂慮而食禁果,那么日后對LSD的沉溺則是由于成名后靈魂深處的孤獨、迷惘、理想的失落與對激情過后心靈空白的恐懼。例如在樂隊后期拍攝的一部名為 Help! 的影片中,四人展現給世人的是一副消極沉淪的面貌,這在某種程度上暴露出 Beatles 隱藏在積極樂觀背后的真實狀況。在思想與音樂同步走向成熟時,他們亦從少不更事的青春期走向成人、戀愛、結婚、生子,厭倦了取悅性的大眾情人形象,他們希望做回自己,于是遍布鋒芒、批判性與實驗性的音樂乍現而出。同時對于個人來說,特別是樂隊的兩位掌舵者 Lennon 和 McCartney 在音樂直至人生態度上的矛盾在內部緩慢地演變,更激發出多種角度風格、變幻萬種的歌曲。
總之,從沒有哪支樂隊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使自己的藝術成就出現如此驚人的跨度和進步。 Sgt.Pepper's 是60年代最統一和最精心構思的一部歌集,這部融合了布魯斯、酸性爵士、電子樂、印度宗教音樂與古典元素的作品主旨是在標題中戲劇的虛飾下,故意讓人認為他們不過是在逗樂和消遣中拉大與聽者的距離,以便讓各種內容形式的歌曲可以如馬戲團的小丑般隨意出現(這點在可能是搖滾史上最著名的專輯封套設計上得到驗證)。
這是一張為所欲為的專輯,Beatles 在刻意自我疏遠的掩護下變得毫無顧忌、完全放縱,這樣種種處于兩端的感情與概念就可以毫無爭議地被組合或同時出現,將人性的陰暗與光明的雙側面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它可能又是搖滾史上最嚴肅的一張大碟,嚴整精密、一絲不亂的結構異常驚人地成為概念作品中的開端與翹楚,當然它極其豐富繁蕪的音效組織不能排除他們對錄音手段極盡其能事的挖掘與爐火純青的掌握,而通篇艷麗浮華的音樂效果似乎在制造一種音樂上的麻醉劑幻覺。其中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與 A Day In Life 形成了整部歌集中意象對立的特型——幻想與事實、唯美與丑惡:前者有“橘子樹與果醬色天空下”和“一雙眼睛如萬花筒般的姑娘”,后者則講述了一個人“在汽車里發了瘋”的故事,這種矛盾充斥在整部專輯里。專輯最后史詩般的 A Day In Life 是一首怪誕的超現實主義杰作,其中意識流般的語言與鑲嵌了一大塊純噪音的音樂用消極而極端的內容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厭惡,它在許多電臺遭到禁播。
在Harrison的影響下,1968.2 Beatles 偕同家眷好友到印度去尋找宗教上的精神依托,這是一次失敗之行——他們崇拜的“圣人”與“救主”Maharisgi竟然對與 Beatles 同去的一位女眷動了凡心,其主張的所謂拋卻世俗、超脫靈魂的東方哲學自然喪失了說服力。這期間,Beatles的經紀人 Brian Epstein 因長年吸毒而暴斃在家中,樂隊繁瑣的經濟事務馬上陷入混亂,其共同的產業蘋果有限公司的銷售業績亦顯出頹勢,但專輯 White Album 仍于1968.11.22在蘋果旗下推出。總長93分21秒的雙唱片 White Album 一舉掃除了 Beatles音樂中所有不成熟的元素,內容則隱現出在向以前歌曲中淺顯平實的內容靠近的背景里一種更為深思熟慮的、人格化的完整表達。同時,樂隊成員藝術取向上的分歧在專輯中盡管被努力淡化卻顯得欲蓋彌彰,而唱片插頁中幾乎全是個人照片而很少見到四人的合影。這種不祥的征兆使某種對友誼的懷疑、背叛與懷念使既絕望又標榜無動于衷的麻木的情緒宣泄于所有歌曲中——多首對毒品的贊歌,對避世主義的宣揚,對自暴自棄的強釋,如I'm So Tired、Black Bird、Everybody's Got Something To Hide Except Me And My Monkey等曲目;而在愛情這個老話題上Beatles亦恰如其分地一面化解一面深埋著以上的心緒,自救、自我嘲弄卻又自我封神、自命不凡——深情到心醉神迷的“所以我為茱麗婭唱一支關于愛情的歌”(Julia);嬉皮氣十足、性指向明顯地問:“為什么我們不能在路上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愛情破滅后大男子主義式的狼狽與暴怒“我很難過別讓我撕碎你,你本應是一個情人而不是一個舞者”(Helter Skelter);用愛情的救贖力量來反襯內心的極端消沉“我如此向自殺,甚至憎恨我的搖滾樂,我孤獨地希望死去,希望死去,如果我在以前沒有死去,姑娘啊,你知道為什么。”(Yer Blues)。
其他必須提到的還有:專輯有所偏離的主題;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在編曲上比Sgt.Pepper's更為多樣、復雜,但亦顯露出對錄音技術的過分依賴,泛濫的管弦,對音效的極端追求會導致產生些許賣弄和技窮的雙重錯覺;以及那首褒貶不一的,既可是隨機音樂、環境音樂、低限音樂,但無疑是用于實驗的Revolution 9。現在回頭來看,拋開它暗示的解放含義,它其實是Beatles完全放松、胡言亂語式的孩子氣游戲與位于顛峰狀態時信手拈來的自由與無所謂,恰如許多畫壇巨匠垂暮之年放棄了色彩和形體,僅用碳筆與線條來做頑童式的涂抹,總之,它是一種對大多數人來說雖無味卻開胃的雞尾酒。 Lennon在一次名為“未完成的繪畫與實物”的后現代美術展覽上認識了比他大6歲的無浪潮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兩人相愛并同居后不久,Lennon與前妻離婚,于1969.3.20與洋子結婚。在Lennon的支持下,洋子過多地染指于Beatles的日常事務及音樂創作,樂隊其他成員對此由不習慣發展到忍無可忍。當Lennon在個人專輯John Lennon/Pastic Ono Band中公然宣稱“在我眼里,只有我,洋子,和我”時,每個人都清楚,樂隊再存在下去是沒有可能,亦沒有意義了。
68年以后樂隊四人除McCartney外皆蓄了長發與連鬢胡,那可以看做是印度玄教的要求或他們對嬉皮裝束的響應,而實際上他們希望通過這野人般老態而鹵莽的外觀使人們不要再認為他們還是華而不實的流行奶油小生,希望人們能從藝術與社會學角度重新給他們定位,并希望借此將樂隊不斷改變音樂風格、加深意識范疇的野心拋給大眾、而在樂隊的最后一年里他們又先后剪發剃須,這當然不僅僅是對須發的放棄。1970.6,McCartney第一個宣布了獨自發展的聲明,并通過律師向Lennon建議解散樂隊。 關于樂隊最后的音樂狀況,我們會記起Abbey Road與Let It Be這兩張唱片,它們是兩部遼闊而雄壯的人生悲歌,充斥著英雄末路的凜然寒氣,亦有催淚的自憫情緒,但更多的是純樸的摩登、新潮的懷舊與直率的忸怩。他們在努力維持著Beatles的風格、企圖延續他們神話的同時,音樂反而略顯出強弩之末的勉強——每個人都在臆測他們必將面臨的末日,Beatles這個概念可能在樂隊解散前一年已從他們的心里抹去了,他們更多的是希望保留對自己神奇與輝煌的了歷史的信仰,誠實的習慣使他們后期的每一支歌都暗藏了自嘲的味道,而彼此的虛偽與尷尬才使主旋律,對于一支隊員之間只能通過各自的旋律來“交流”的樂隊,我們亦只能這樣去描述。一句“隨它去吧”(Let It Be),十年的傳奇即幻為隨水的夢景漣漪。 …………
很難找到準確的語言去定義Beatles在當代搖滾、當代文化層面上地位,以及它在樂迷心中的重要性。后者可以這樣說,它位于搖滾這座后工業文化群落中最龐大、最巍峨的教堂的祭壇中心,它永遠是40年前到人類末日所有渴望被安慰、被啟示、被愛護的青少年靈魂里的伊甸園。
成員分別如下:
約翰·列儂(John Lennon)——吉它手、主音歌手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貝司手、歌手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它手、歌手
林格·斯塔(Ringo Starr)——鼓手、歌手
目錄
1 出版列表
1.1 英國
1.1.1 EP
1.1.2 細碟
1.1.3 大碟
1.1.4 英國CD 細碟/EP
1.2 美國
1.2.1 EP
1.2.2 細碟
1.2.3 大碟
1.3 視頻
2 外部鏈接
[編輯]
出版列表
[編輯]
英國
[編輯]
EP
1963 The Beatles' Hits
1963 The Beatles (No. 1)
1964 All My Loving
1964 Long Tall Sally
1964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64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65 Beatles For Sale
1965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65 The Beatles' Million Sellers
1966 Yesterday
1966 Nowhere Man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81 The Beatles
1995 Baby It's You
[編輯]
細碟
1962 "My Bonnie"/"The Saints"
196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6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6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6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63 "I Want To Hold You Hand"/"This Boy"
1963 The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6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64 Another Beatles Christmas Record
196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65 "Help!"/"I'm Down"
196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65 The Beatles Third Christmas Record
1966 "Paperback Writer"/"Rain"
196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66 Pantomime: Everywhere It's Christmas
196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6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6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67 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6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68 "Hey Jude"/"Revolution"
1968 Christmas 1968
196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6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6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69 The Beatles Seventh Christmas Record
197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76 "Yesterday"/"I Should Have Known Better"
1976 "Back In The U.S.S.R."/"Twist And Shout"
1978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A Day In The Life"
1982 "The Beatles Movie Medley"/"I'm Happy Just To Dance With You"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再版)
1982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3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再版)
1983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再版)
1983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再版)
1983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再版)
1984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再版)
1984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再版)
1984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再版)
1985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再版)
1985 "Help!"/"I'm Down" (再版)
1985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再版)
1986 "Paperback Writer"/"Rain" (再版)
1986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再版)
1987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再版)
1987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再版)
1987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再版)
1988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再版)
1988 "Hey Jude"/"Revolution" (再版)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再版)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再版)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再版)
1990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再版)
1995 "Free As A Bird"/"Christmas Time (Is Here Again)"
1996 "Real Love"/"Baby's In Black"
[編輯]
大碟
1963 Please Please Me
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A Hard Day's Night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5 Help!
1965 Rubber Soul
1966 Revolver
1966 A Collection Of Beatles Oldies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69 Abbey Road
1969 No One's Gonna Change Our World
1970 Let It Be
1970 From Then To You
1973 The Beatles 1962 - 1966
1973 The Beatles 1967 - 1970
1976 Magical Mystery Tour
1977 The Beatles At The Hollywood Bowl
1979 Hey Jude
1980 The Beatles Box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Yellow Submarine Songtrack
2000 1
2003 Let It Be... Naked
[編輯]
英國CD 細碟/EP
1989 "Love Me Do"/"P.S. I Love You"
1989 "Please Please Me"/"Ask Me Why"
1989 "From Me To You"/"Thank You Girl"
1989 "She Loves You"/"I'll Get You"
1989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This Boy"
1989 "Can't Buy Me Love"/"You Can't Do That"
1989 "A Hard Day's Night"/"Things We Said Today"
1989 "I Feel Fine"/"She's A Woman"
1989 "Ticket To Ride"/"Yes It Is"
1989 "Help!"/"I'm Down"
1989 "We Can Work It Out"/"Day Tripper"
1989 "Paperback Writer"/"Rain"
1989 "Eleanor Rigby"/"Yellow Submarine"
1989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
1989 "All You Need Is Love"/"Baby, You're A Rich Man"
1989 "Hello, Goodbye"/"I Am The Walrus"
1989 "Lady Madonna"/"The Inner Light"
1989 "Hey Jude"/"Revolution"
1989 "Get Back"/"Don't Let Me Down"
1989 "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Old Brown Shoe"
1989 "Something"/"Come Together"
1989 "Let It Be"/"You Know My Name (Look Up The Number)"
1992 The Beatles' Hits
1992 Twist And Shout
1992 The Beatles (No. 1)
1992 All My Loving
1992 Long Tall Sally
1992 Extracts From The Fil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Extracts From The Album A Hard Day's Night
1992 Beatles For Sale
1992 Beatles For Sale (No. 2)
1992 The Beat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