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
2021年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著名作家楊絳仙逝,享年105歲 5月25日凌晨1時,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著名作家楊絳先生世紀老人見證百年變遷,不說遺憾,只愿您一路走好錢,鐘書是怎樣做 讀書筆記 的楊絳,歡迎查閱。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1
讀書不做筆記、不思考,時間久了,大半就付之東風了。楊絳先生寫錢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肯下工夫才能收獲果實。
許多人說,錢鐘書 記憶力 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讀書,只準攜帶 筆記本 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鐘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著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并簡坦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為引。”第二冊有題辭如下:“心如椰子納群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無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于燈下)”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后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 句子 ,要讀幾遍之后才發現。
鐘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為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并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鐘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鐘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鐘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絕桐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為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有些都沒用了。”哪些沒用了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2
第一類是外文筆記(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極小部分是鐘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筆記上還記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他讀書也不忽略學術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重要論文,他讀后都做筆記,并記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
鐘書自從擺脫了讀學位的羈束,就肆意讀書。英國文學,在他已有些基礎。他又循序攻讀法國文學,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而二十世紀;也同樣攻讀德國文學、意大利文學的歷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細讀,并勤勤謹謹地做筆記。這樣,他又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學基礎。以后,他就隨遇而讀。
他的筆記,常前后互相引證參考,所以這些筆記本很難編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譯《圍城》的德國漢學家莫宜佳博士 (professor dr.monika motsch)來北京,我就請她幫我編排。她看到目錄和片斷內容,“饞”得下一年暑假借機會又到北京來,幫我編排了全部外文筆記咐寬。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還有打字稿若干頁,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
鐘書在國內外大學攻讀外國文學,在大學教書也教外國文學,“院系調整”后,他也是屬于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別的工作,以后又借調中國古典文學組,始終未能回外文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寫一部論外國文學的著作,也始終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筆記,對他來說,該是“沒用了”。但是對于學習外國文學的人,對于研究錢鐘書著作的人,能是沒用嗎?
第二是中文筆記。他開始把中文的讀書筆記和 日記 混在一起。一--二年知識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時,他風聞學生可檢查“老先生”的日記。日記屬私人私事,不宜和學術性的筆記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記部分剪掉毀了。這部分筆記支離破碎,而且都散亂了,整理很費功夫。他這些筆記,都附帶自己的議論,亦常常前后參考、互相引證。以后的筆記他都親自記下書目,也偶有少許批語。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類是“日札”——鐘書的 讀書心得 。日札想是“思想改造”運動之后開始的。最初的本子上還有涂抹和剪殘處,以后他就為日札題上各種名稱,如“容安館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齋日札”;署名也多種多樣,如“容安館主”、“容安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還鄭重其事,蓋上各式圖章。我先還分門別類,后來才明白,這些“館”、“齋”、“室”等,只是一--三年“院系調整”后,我家居住的中關園小平房(引用陶淵明《歸去來辭》“審容膝之易安”)。以后屢次遷居,在鐘書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稱一直沒改。
日札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著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 俚語 ,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心得”還待寫成 文章 ,才能成為他的著作。《管錐編》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經發揮充實而寫成的文章。例如:《管錐編·楚辭洪興祖補注》十八則,共九十五頁,而日札里讀《楚辭》的筆記一則,只疏疏朗朗記了十六頁;《管錐編·周易正義》二十七則,共一百零九頁,而日札里讀《周易》的筆記,只有一則,不足十二頁;《管錐編·毛詩正義》六十則,共一百九十四頁,而日札里讀《毛詩》的筆記二則,不足十七頁。
鐘書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遂料簡其較易理董者,錐指管窺,先成一輯”、“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讀《全唐文》等書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對我說:“我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這兩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懶”,都沒有寫出來。日札里的心得,沒有寫成文章的還不少呢。
這大量的中、外文筆記和讀書心得,鐘書都“沒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積聚的知識,對于研究他學問和研究中外 文化 的人,總該是一份有用的遺產。我應當盡我所能,為有志讀書求知者,把鐘書留下的筆記和日札妥為保存。
感謝商務印書館愿將錢鐘書的全部手稿掃描印行,保留著手稿原貌,公之于眾。我相信公之于眾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這辦法,“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3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4
我第一次和鐘書見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著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見面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而我則緊張的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于是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給鐘書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錢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閱。后來鐘書跟我說,老先生看到信后,對我大加贊賞。因為我在信中對老錢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老先生邊看邊贊:“真是聰明人語。”
1935年春,老錢獲公費 留學 資格,那時我還沒有 畢業 ,但是考慮到老錢從小生活優裕,被嬌養慣了,除了讀書之外, 其它 生活瑣事一概不關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處處得有人照顧。我就下定決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國。
多年前,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我把它念給鐘書聽,他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我說,“我也一樣。”
許多人說,錢鐘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并不以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讀書,只準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鐘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著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為引。”第二冊有題辭如下:“心如椰子納群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無魚。(默存題,季康以狼雞雜毫筆書于燈下)”這都是用毛筆寫的,顯然不是在飽蠹樓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然后寫成的筆記。
做筆記很費時間。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后才發現。
鐘書讀書做筆記成了習慣。但養成這習慣,也因為我們多年來沒個安頓的居處,沒地方藏書。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并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鐘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鐘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鐘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我曾想為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有些都沒用了。”哪些沒用了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后也沒想到問。
錢鐘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楊絳5
鐘書先生: 見信悅。前夜大酒,迷糊中刷朋友圈。見楊絳先生離世消息,先驚后疑,心想謠言止于智者。不料近幾日,同類消息夾雜各種雞湯文撲面而來。昨夜看ccav做實了消息,先生105歲離世,想必是含笑飛升,你們仨在天堂久別重逢,真好! 據說您夫人出名早于你,但是我記憶中,您確是第一位讓我崇敬的學者。數學零分上清華,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學霸,一本小說即成世界名著,您的 故事 要是拍成電視劇,想必也是魔幻勵志大劇,至少比四爺談戀愛來的有營養。自打小學在街邊書攤花10元錢買了您的《圍城》,便被您的睿智幽默吸引,以至于拜讀了您的各種文集。甚至買了盜版的《管錐編》,看了幾頁,哀嘆自己學識太淺,自此未敢翻閱,但當時就想,能寫出這么裝逼的書的人也一定很牛逼。 請原諒我當時年幼。在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心中,牛逼的人大概是周潤發、邁克杰克遜、鳥山鳴還有隔壁班總能泡到各種校花的大飛,你和他們一樣都是我青春的文化偶像。后來歲月輪轉,看過余秋雨一度被他宏大的才學折服,后來讀多了發現和新聞聯播一樣美好但言之無物。敬畏過魯迅,因為他寫過“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種試題無數次出現在試卷上問我們文學巨匠這樣寫有啥深意,各種答案都指向作者這叫牛逼有范兒,后來自己在 作文 里模仿同樣的句式被老師罵成狗屁后對魯迅這個“騙子”充滿了怨恨。唯有你的文章一直是我能在會心一笑中體會智慧的少年讀本。
讀到楊絳先生的作品,還是工作之后看了《我們仨》,楊先生和你的文筆完全不同,淡然克制但處處顯出細膩溫暖。你是智慧,楊先生則是愛。《我們仨》讓我看到熱淚盈眶,特別是你們的女兒離世以及晚年你對原則的堅守隱忍,讓我唏噓不已。再之后,先生似乎隱居世外,偶有消息。最近幾年微信微博火起來了,想想你若在世,必定是個絕世網紅加段子手。除了楊絳先生自創的作品,還有一些熱心網友借用先生之名熬制的雞湯不時出現在網路,勾起我對你們仨的好奇和懷念。 現在楊絳先生走了,你們仨相聚了,天堂再無離別,世間再無先生。希望你們一切都好,另外,我也有了女兒,希望她未來也能做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晚安,你們仨、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