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溫留簡介
1098.溫留簡介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溫留的別名 5 出處 6 特異性 7 穴名解 8 所屬部位 9 溫溜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溫溜穴的功效與作用 13 主治病癥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獻摘要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溫留
wēn liú
Wēnliú LI7 [中國針灸學詞典]
溫留即溫溜。見《針灸甲乙經》。[1]
穴位 溫溜 漢語拼音 Wenliu 羅馬拼音 Wenliu 美國英譯名 Warm Stagnant 各
國
代
號 中國 LI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GI7 富耶氏 GI7 德國 DI7 英國 Li7 美國 LI7
溫溜為經穴名(Wēnliū LI7)[2][3]。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蛇頭、逆注、地頭、通注、池頭、溫留。屬手陽明大腸經[2]。溫溜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2]。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2]。主治寒熱頭痛,頭風,眩暈,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肩背酸痛,疔瘡,吐舌,腹脹,腸鳴,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頸項強痛,狂言,狂走,癲疾,乳癰,疔瘡,勞瘵,氣喘等。
逆注(《針灸甲乙經》)、蛇頭(《針灸甲乙經》)、地頭[4]、通注[4]、池頭[4]、溫留[4]。
《針灸甲乙經》: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手陽明郄穴,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溫溜為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
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2]。
《廣韻》:“溫,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經脈之氣至此穴如溫水而溜過,故名溫溜。別名蛇頭,一名逆注。若握拳視此穴處肌肉(橈側腕伸肌)隆起如蛇頭,頭向下,經脈由此而上。[4]
前臂[5]
標準定位:屈肘,溫溜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3][6]。
溫溜位于前臂背面,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距陽溪穴5寸處(《醫學入門》)[7]。
另說溫溜“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針灸甲乙經》);“在腕后五寸六寸間,動脈中”(《太平圣惠方》)[7]。
溫溜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2]。
溫溜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溫溜穴的位置
溫溜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溫溜穴的位置(肌肉)
溫溜穴的位置(骨骼)
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5寸處取穴。
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LI5)與曲池(LI11)連線上,側腕屈肘取穴[2]。
側腕屈肘位,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中點向下1寸處取穴[8]。
溫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有橈動脈肌支,頭靜脈。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深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除上述神經還有頭靜脈經過。針入皮膚,在頭靜脈的后方經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進橈側腕長伸肌腱,達橈側腕短伸肌腱,直抵橈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橈側腕短伸肌[2]。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腱→橈側腕短伸肌[6]。
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前臂后側皮神經和頭靜脈分布,深層有骨間后神經和動脈分布[6]。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深支,橈動脈肌支與頭靜脈[7]。
溫溜有清熱理氣的作用。
溫溜有清邪熱、理腸胃作用[2]。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腫,咽喉疼痛,腸鳴,腹痛,肘臂酸痛[4]。
溫溜有溫熱散通之力,治肘臂寒痛、寒厥頭痛等一切寒濕濡滯之癥[4]。
溫溜有決滯通暢之力,治腸鳴噦噫[4]。
溫溜主治寒熱頭痛,頭風,眩暈,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唇干,流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肩背酸痛,疔瘡,吐舌,腹脹,腸鳴,腹痛,鼻衄,肩臂酸痛,肩背酸痛,頸項強痛,狂言,狂走,癲疾,乳癰,疔瘡,勞瘵,氣喘等。
溫溜主治頭痛、面腫、咽喉腫痛、肩背酸痛、疔瘡、吐舌、腸鳴腹痛[6]。
溫溜主要用于頭面五官及腸胃等疾患:如寒熱頭痛、面腫、面癱、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齒痛、咽喉腫痛、鼻衄、腸鳴腹痛、腹瀉及肩臂酸痛、癲疾、疔瘡等[2]。
溫溜主治頭痛,面腫,項強,口舌咽喉腫痛,口眼?斜,腸鳴腹痛,肩臂酸痛,疔瘡等[7]。
溫溜主治頭風,頭痛,眩暈,面腫,唇干,流涎,齒痛,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腹脹,腹痛,腸鳴;勞瘵,氣喘;狂言,狂走,癲疾;肩背酸痛,頸項強痛;乳癰,疔瘡[8]。
五官科系統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其它: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下腹壁肌肉痙攣,前臂疼痛。
溫溜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一般直刺0.5~0.8寸[2]。
直刺0.5~1寸[7][6][8],局部有酸脹感[8],向手部放散[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
可灸[2][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7]。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溫溜穴配期門治項強傷寒[2]。
溫溜配勞官治口腔炎[2]。
溫溜配合谷、少商洽咽喉腫痛[2][8]。
配足三里治腸鳴腹痛[2]。
溫溜配內庭、合谷,治牙痛[8]。
溫溜配足三里、上巨虛,有調理腸腑,行氣止痛作用,治腸鳴,腹瀉,腹痛[8]。
溫溜配曲池,有清熱利咽作用,主治喉痹不能言。
溫溜配仆參,有豁痰寧神作用,主治癲疾。
《備急千金要方》:腸鳴而痛,溫溜主之。
《千金翼方》:狂癲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
《針灸甲乙經》: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溫溜主之。瘧,面赤腫,溫溜主之。腸鳴而痛,溫溜主之。口齒痛,溫溜主之。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溜主之。狂仆,溫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溫溜與曲池主之。
《針灸大成》: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噫,膈中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