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之機械尖兵
新華社昆明1月16日電題:管道指針指揮油龍——記聯勤保障部隊某輸油管道團四級軍士長吳勇。
張瑞杰、傅凱、黃易
我第一次見到吳勇的時候,他個子不高,剛剛跑完3公里,黝黑的臉上微微泛紅。
2006年入伍,入選士官后第一周就當上班長,成為原成都軍區野戰輸油管大隊最年輕的泵站長;先后4次被大隊表彰為優秀團員,2次被評為“愛軍尚武模范”;2018年,他因訓練和準備某項任務而受到西部戰區的表彰...
他的長相不好,但他很有名。榮譽的背后是這個四級軍士長十幾年來的辛勤付出。
迎接挑戰
2015年,該旅首次赴西藏駐訓。訓練指日可待,沒想到油泵漏油趴了。經過檢查,維修人員得出結論:某精密零件的機械密封有問題。
過去,在使用油泵等設備時,管道官兵負責設備操作和基本維護,涉及精密零件的故障必須由制造商維修。
廠家派人來修了,時間肯定來不及。倉促開工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失敗。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吳勇主動站了出來。
“他帶我們去尋找解決方案。”2014年入伍的士官董耀說,從自制拆卸工具到摸索拆卸,再到更換零件后重新組裝,他每一步都反復嘗試,包括查閱出廠說明書、研究工作原理、上網查找資料。
“我們從早忙到晚,終于解決了問題。回到單位后,他把這項修理技能傳授給了其他水泵司機和泵站負責人!”水泵司機馬炳坤說。
吳勇做過不止一件“摸著石頭過河”的事。
一次野外駐訓前,吳勇發現分配的標準門式橋梁受損嚴重,搭建起來非常危險。
修建輸油管道時,門式橋主要用于架橋修路,是最常用的工具。吳勇帶領研究人員研究了一周,終于用團隊里的短管設備架起了一座更穩定的門橋。之后,新的龍門法作為培訓課程被推廣。
同志們說,遇到困難時,他們挺身而出,毫不隱瞞地掌握了技術。這樣的班長怎么會不招人喜歡呢?
導師
“他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不僅在技能上,而且在做事上。”2016年入伍的戰士宋玉剛說,他和家人發生了矛盾,心情不好。吳勇像個大哥哥一樣和他聊天,開導了他一個多小時,并解釋了他孩子氣的固執。“我當場給父母打了電話,道了歉。”。
在組織訓練時,這位熱心的老大哥分分鐘變成了“黑臉包公”。
在一次集體訓練中,我昨天使用了良好的設備,但當我啟動它時,泵無法啟動。吳勇要求水泵司機立即檢查故障。經過排查,他們終于找到了問題所在——燃氣閥門損壞了。事后才知道,原來是吳用事先定下的錯。
“我根據他們對設備的熟悉程度來設置故障,他們會更加小心。”吳勇說。
這個“黑臉包公”在執行任務時更加“軸向”。
一次,部隊外出執行任務。當地涵洞眾多,狹長。吳勇用廢油桶發明制作了一種滾筒裝置,幫助管道穿越涵洞。
“當地天氣寒冷多風。每天早上,必須鑿穿厚厚的冰層取水和洗臉。熱水供應不足。”中士王回憶說,焊接滾筒裝置的吳勇為了不耽誤進度,花了好幾天時間。盡管他的眼睛紅腫,經常在焊條閃電的刺激下流淚,但他堅持焊接了一個簡單的熱水器和幾個火盆。
官兵們表示,帶頭引導、照亮他人,這樣的班長怎能不令人敬佩?
愛心團隊如家酒店
在1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吳勇身兼數職,以自己的所長為部隊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
有一次,車隊里的運輸車水箱調節閥出了問題。經過檢查,機械師認為這不會影響正常使用,不愿意修復這一過程的麻煩小障礙。
吳勇帶著人一起拆卸儀表盤、方向盤等。,去汽修城買了相應的配件,一個個放回去。“拆完之后,整個車就像返廠了。”馬炳坤說,吳勇是那種必須完成工作、解決問題的人,他非常珍惜部隊的裝備。
“不管是我用還是他用,它都屬于團隊,必須維護。”吳勇說。
吳勇與妻子相戀10多年。婚后,妻子在老家照顧老人。“從我戀愛開始,她就知道我的工作性質,她有過抱怨,也非常理解我。”
然而,在孩子出生的那天,吳勇因為參加訓練營而無法回去,這讓妻子傷透了心。“任務結束回家后,我會每天在家做飯照顧她。”吳勇摸了摸后腦勺,害羞地說:“做了一個月的飯,老婆的火氣消了。”
部隊領導說,有這樣以團隊為家,把生命獻給自己的戰士,管道兵的戰斗力怎么能不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