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印像網站(第一印象網絡策劃有限公司)
你好,我是薛,一名中學生。他出生于河南南陽,在山東萊陽出生,在河南新野長大。他早年曾在軍隊服役,轉業后,他從商、當過法官、做過秘書。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進入新野宣傳系統并擔任電視臺記者和副主任,后來轉行從事行政工作。期間有千余幅作品散見于國內媒體。曾參與編輯撰寫《新野文史資料》第二卷、《新野CPPCC雜志》和《中國共產黨新野史》。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野縣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會議,職稱為主編。
新野縣地處平原,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歷史上,因水運便利,新野縣與湖北樊城、漢口等地交往密切。清朝初年,縣內有14個集鎮和250多家商戶,新店鋪、弋陽等沿河城鎮有繁榮的市場。民國時期,該縣的集鎮發展到33個,有1600多名商人和近100家知名商號,其中只有8家能夠操縱市場,也被稱為“八大商號”。抗日戰爭時期,流通渠道閉塞,商品匱乏,鹽是重中之重。抗戰勝利后,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業逐漸蕭條。此時城鄉只有1237家商戶,著名的“八大行”瀕臨破產。
1984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新野糧食局第一次代表大會合影。
解放后,政府開始組織生產、恢復經濟、穩定物價、活躍市場。按照“發展經濟,保證供應”的方針,先后建立了糧食、棉紗布、百貨、鹽煙酒等批發零售機構,支持私營商業的恢復和發展,還發動群眾集資入股,成立了農村供銷合作社。1953年,國家對糧食、棉花和油籽實行計劃收購政策。1955年,實行生豬和鮮蛋的送購政策。為適應新形勢,國有商業和糧食企業相繼成立了專營公司和批發零售機構,供銷社在農村設立了零售網點,擴大購銷業務。
1956年,城關醬醋公私合營商店合影。
1956年,私營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1957年至1978年,國營商業、糧食、物資、外貿、煙酒、醫藥經營機構進一步完善,供銷社商業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縣農副產品收購和商品批發零售的主要渠道。
商業局有足夠的肉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改革了商業體制,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和多種流通渠道并存的政策,允許一些集體、個人和財團進入商品市場。1992年2月25日,商業系統在縣百貨大樓舉行了經營、價格、用工、分配“四放開”試點。自此,新野商業體系進入多元化經營發展新格局。
獎賞
1948年,新野縣成立裕民商店,這是國營商業的開端。同年,建立了糧食倉庫。1950年,先后成立了百貨商店、花紗店、人民糧店、食鹽批發處、油煙酒等國營公司和商店,并在城關、新店鋪、沙堰、崴子等鎮設立了批發部。
1972年7月,新野縣商業局領導班子合影。
1953年國營商業機構逐步完善,購銷業務擴大,在國營商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1957年,零售業的比重從1950年的0.3%上升到25%。1958年,服務局和供銷社合并為商業局,形成了單一的商品流通渠道,影響了購銷業務的發展。1961年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供銷社和合作商店的集體性質得到恢復,并建立了物資和外貿等經營機構,商業趨于健康發展階段。
1969年,貿易服務公司報價單。
1969年后,商業、供銷、糧食、物資、外貿、煙酒等商業機構再次合并,再次形成單一的商品流通渠道,購銷業務受到嚴重影響。1971年,糧食、物資、外貿等經營機構相繼恢復,供銷社1975年才恢復。
上世紀90年代初,元宵節踩街。
1978年后,實行“開放搞活”政策,改革商業管理體制,實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我們將實行有計劃的多渠道收購,擴大購銷業務,活躍城鄉市場。到1985年,國有商業、糧食、物資、外貿、醫藥、農機、煙酒等單位共有18個專業公司,225個營業網點,職工2406人,商品13400多種,流動資金3224萬元,倉庫8.6萬平方米。
2012年五交化公司拆除后重建的盛德美時代廣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新野縣設立合作社指導室,并在城關和主要集鎮設立合作社商店,經營文化用品和生活資料。新野解放后自行解體。
20世紀90年代的供銷社辦公樓
1949年11月,該縣將新野解放后建立的裕民商店改為供銷社;1950年3月改為新野縣貿易公司。1950年10月,縣上成立了合作部負責基層供銷社的組建工作。12月,全縣第一家基層供銷社在老龍鎮(今上莊)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城關供銷社四方口門市部
1953年,根據與國營商業分工的原則,供銷社以農村為重點,負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和農副產品的采購和供應,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2001年郊區蔬菜專業協會辦公樓
1958年至1960年和1969年至1975年兩次與國營企業合并,其購銷業務受到限制。1978年后,國家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供銷社堅持“群眾組織、民主管理、靈活經營”的原則,改變了過去封閉、多環節的商品流通體制,增設網點,擴大購銷,繁榮了農村市場。到1985年,全縣供銷社已有4家專營公司、14家基層供銷社和281個零售網點。股本247.7萬元,固定資產985.5萬元,流動資金7090.3萬元。
1995年的朝陽大廈
新中國成立后,新野縣供銷社將供應小型農具列為支農商品之一。他們通過從外地購買和組織當地加工,供應了各種由鐵、木、竹制成的小型農具,如200多種鏟子、掃帚、犁鏵、耙子、鐮刀、釘鈀、桑右和繩子。1953年后,我們推廣供應七寸犁、解放牌水車和雙輪雙鏵犁。1958年后,我們促進了人力車、黃包車和新播種鈸的供應。
生產公司倉庫
新野縣是黃牛的產地之一,縣內和集鎮均有牲畜交易場所調節余缺或供外地商人收購。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持生產,縣供銷社于1954年開始經營農畜。在經營過程中,農場動物的死亡造成了損失,然后分配被終止。當時城鄉牲畜市場常年開放,以調節余缺。
1978年生豬收購結算憑證
直到1974年才開始供應。1975年,棉花和西瓜地膜覆蓋技術得到推廣。1980年推廣了地膜小拱棚和大拱棚種菜技術,地膜銷售量增加。
20世紀80年代蔬菜拱棚的推廣應用
集體商業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建立的一種新的商業管理制度。1956年,根據對資本主義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國營商業、供銷社和公私合營企業以外的私營商戶按行業組成合作商店(集團),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靈活經營,以彌補國營商業網點的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商業登記簿
1958年,新野縣合作商店改制為國營商店。1961年,它恢復了集體性質。1966年,生產大隊成立了采購處。人員和經費由大隊安排,貨源由供銷社批發,獨立核算,自負盈虧。1969年,在“左”傾思想的影響下,貧窮的中農經營商業,合作社商店被砍為“資本主義尾巴”,大隊收購社更名為大隊服務站。截至年底,大隊服務站發展到262個,從業人員540人。
木材公司舊址
1978年后,集體商業迅速發展,合作社商店、知青商店、供銷公司和貿易倉庫相繼建立,國家財稅、金融、商業等部門在供應、資金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
1990年工貿公司
印象新野(新野縣工業)印象新野(交通)印象新野(農業)印象新野(水利)印象新野(城建)印象新野(水泥)印象新野(教育)印象新野(橋梁)印象新野(紡織)印象新野(化工)印象新野(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