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魔鏡的缺點(魔鏡是專注于競爭對手分析的數據分析平臺)
一個產品之所以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廣告很響亮,還因為它依賴于口碑和傳播。人們只愿意傳播真正使用后感覺“很酷”的產品。魔鏡不能為用戶實現這種效果。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最美的人。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童話故事。
據調查,最早將“魔鏡”做成產品的團隊來自2012年的日本。如今,國內外許多團隊都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智能鏡子”,但這款產品并沒有真正火起來。問題出在哪里?
簡單來說,“魔鏡”是一個觸摸屏,附著在普通鏡子上,安裝在浴室墻上。當我早上起床時,我走進浴室。“魔鏡”會主動播報當天的天氣情況,并提供出行建議、穿什么衣服、是否帶傘以及是否會堵車等信息。
晚上洗澡時,你可以看清晰的電影,聽像大自然一樣的音樂...
故事很美好,但現實很殘酷。
鏡子,英國眼鏡,是一種光滑的表面。起初,古人使用拋光的青銅作為鏡子,并具有反射光的能力。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有了用于化妝的銅鏡。這是智能鏡子的出發點。
用戶對鏡子的第一個認知是整理外觀,利用鏡子的物理特性——照鏡子,也就是對這個產品的認知已經持續了幾千年。
換句話說,這種產品的用途、范圍、功能和價格已經成為基本的生活常識。
“魔鏡”不會因為屏幕和觸控的增加而改變它的使命和價值。就像給馬車裝上金輪一樣,它仍然是馬車,不會變成汽車。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展覽,每個人都饒有興趣地問了各種問題。最后是“哦,原來如此”,然后就沒有了。
這面鏡子能讓我變得更漂亮嗎?不完全是。那我為什么要買呢?
比如:美容的功能,能告訴我怎么化妝更好嗎?什么化妝品合適,然后審美標準是什么?我為什么要相信你?
在這樣的問題被嵌套在一個循環中之后,用戶談論的不是產品本身。
無論鏡子如何升級和演變,我們總是使用鏡子來更好地改善我們的形象。面對全新的“鏡子”,我們首先要在追求美的過程中給用戶更好的價值回報,這樣才能真正帶動用戶購買。
對于用戶來說,“我已經介紹了一個新穎的功能很長時間了,結果仍然是照鏡子?!?/p>
千言萬語,回到起點。那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呢?
你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認為你是什么。因為鏡子是一個“常識”產品,它是一種放置在家中的“安靜”設備,并且它在用戶知道的最偏遠的地方,因此用戶無法因為添加屏幕而改變自己的慣性。
不要試圖給用戶植入一種新的認知,或者改變用戶的認知。如果你想贏得一座山,你不能選擇一個盲點發動攻擊。
更好的方法是找到一個與用戶認知相關聯的點,然后形成新的導向,幫助用戶切換到新的認知。
在總結大多數智能硬件失敗的原因時,周弘毅提到了三個錯誤的想法:將傳統硬件聯網就是智能硬件產品。將傳統硬件集成到智能芯片中的智能硬件。向傳統硬件添加應用程序的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不是盲目地將一切都連接到互聯網上,也不是將傳統設備放入智能芯片中,也不是將一個APP附加到傳統設備上那么簡單。而是要考慮用戶使用什么樣的場景,這個產品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否則就是為了智能和智能。
眾所周知,整個市場正在從理性消費時代向感性消費時代轉變。用戶已經從“我需要它,我買它”變成了“我喜歡它,我買它”。相反,如果我不喜歡它,我就不會買它。
在“感性消費時代”,任何產品,尤其是新產品,只有真正打動用戶才能被接受,只有被充分刺激后,用戶才能決定買單。沒有人會為無法理解和不感興趣的東西買單,尤其是在有足夠多的解決方案可用的情況下。
比如:外觀很特別,造型很新穎,功能很實用等等。一旦“哦,就是這樣”和“哦,這是xxx”出現,就結束了,所以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至于市面上看到的智能鏡子,一款外觀特征與傳統鏡子沒有區別、功能特征也沒有獨特性的產品如何贏得用戶的青睞?
在設計、功能和定位上沒有突破性的產品,顯然無法激發用戶的消費欲望。
真正好的產品應該在定位上解決用戶的生活品質,在個性上幫助解決用戶的生活品味。智能家居產品不再是為了解決某個功能問題,而是考慮提高用戶的生活質量。
否則,無論堆砌多少功能,仍然不足以打動人心,永遠無法激發用戶的消費欲望。
一個產品之所以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廣告很響亮,還因為它依賴于口碑和傳播。人們只愿意傳播真正使用后感覺“很酷”的產品。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智能鏡子為了集成到一塊屏幕上,比普通鏡子更厚,亮度也比普通銀鏡更低,以至于用戶將其安裝在任何位置時都非常突兀。對于新裝修的房子來說,很難適應原來的裝修風格。對于一個已經裝修過的房子,沒有人想換一個新的。
這說明這個產品的使用成本非常高,一個新穎的產品已經完全轉變為決策型產品。
當“魔鏡”推向市場時,意味著用戶首先要突破認知障礙,還需要權衡設備的使用成本。用戶最終獲得的價值很低,與付出的代價完全不對等。
更尷尬的是,在傳統硬件上增加屏幕、語音和智能芯片升級的智能家居產品,很可能沒有在原有的家居空間中為新設備設計合理的位置。
尤其是在房價暴漲的今天,狹窄的室內空間會給新產品的普及帶來很大問題,其結果是新設備在任何地方都不適用。
前幾天我和我的朋友談論洗碗機。產品是好產品,但房子太小,廚房裝不下——需要更多的設備來占用空間,這是同樣的道理。
一旦這類新產品無法給用戶帶來“顛覆性體驗”,無法取代傳統設備,用戶在決策時就會非常謹慎,進一步壓縮新產品的空間。
在增量市場中,在設計新建筑時,(房地產開發商)將為與生活相關的家用電器留下更多機會。在存量市場中,由于缺乏替代性,(業主)會因為感知不足而主動忽略這類新產品。
結果,兩頭都不討好。
再次重申:沒有人會購買讓他們看起來愚蠢的產品,更不用說傳播讓他們看起來愚蠢的產品。產品的使用價值決定了產品的傳播價值。
因此,鏡子和同類型產品最糟糕的情況是用戶無法使用它——因為沒有足夠的使用空間;用戶不想使用它-因為沒有足夠的決策驅動力。
當價格與價值不匹配、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不匹配時,這類產品極難取得一定的市場效果。這句話看似空洞,卻是這類產品最致命的缺陷。用戶的認知基礎決定了他們的消費欲望。產品的使用價值決定了產品的傳播范圍。
對于smart mirror來說,它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完全偏離了它的應用場景,它所承載的使命已經完全偏離了它的用戶需求。
不缺錢的買了就吃灰,缺錢的就隨便看看。
那么,是不是意味著這個產品沒有未來了呢?
不完全是。從未來的趨勢來看,智能化是必然的,用戶的家居生活肯定會通過技術手段得到改善。
回到智能鏡子本身,我認為它是一個創造性的產品,它已經做錯了。智能硬件會有更好的結果,但不是現在的形式。
Juniper,微信官方賬號:我們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人工智能方向,擅長產品規劃和架構設計。
本文原載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