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遺產漢化(大英帝國負面和正面遺產)
大英帝國的遺產漢化
1.在過去幾十年里,后殖民研究蓬勃發展,包括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文化遺產、剝削殖民地人口的后果、他們對殖民主義的反應以及他們在文學、知識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應。
2.在加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帝國安可:大英帝國晚期的文化項目》一書中,《現代帝國》的作者和歷史學家卡羅琳·里特討論了文化產業如何成為延長大英帝國在非洲壽命的戰略的一部分,重點是20世紀30年代和80年代。
20世紀30年代,英國殖民官員以殖民開發的名義向非洲提供戲劇表演、廣播服務和出版社。
4.他們通過戲劇、廣播和書籍在整個歐洲大陸傳播英國價值觀和英語。這個項目被證明具有非凡的靈活性,并成功地適應了大英帝國滅亡后的新現實,許多文化機構保留了它們在非洲的地位。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非洲觀眾繼續觀看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收聽BBC廣播,而非洲政府則采用英國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科書。
大英帝國的遺產漢化卡羅琳·里特追溯了英國殖民統治結束和非洲民族主義統治開始時非洲的英語文學、戲劇、廣播和出版事業,并展示了英國文化委員會、英國廣播公司和牛津大學出版社這三大文化機構如何將其工作與大英帝國的目標相結合,并在英國官方統治結束后繼續這一項目。
追溯殖民主義結束及其后果后的動蕩時期中產生的這些機構和媒體,里特首先提出了“英國文化帝國主義的全球足跡”。
8.在她的介紹中,埃克塞特大學全球歷史中心的學者洛瑞·李·李·奧茨說,這本書有效地解決了文化產品作為在廣泛研究中建立帝國的工具的重要性。
9.盡管根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網站上發表的一份報告,里特研究了物質文化的各個方面,如戲劇表演、廣播服務和出版社,如何在殖民發展的幌子下被用來擴大帝國項目,但她強調,如果不進行比較和考慮整體情況,這項研究就無法以明顯的方式完成。
10.在這本書的導言中,作者認為“大英帝國滅亡的政治歷史必須與復興帝國野心的文化史相吻合。”
11.本書的主要成就是將廣播公司、流動劇團和印刷書籍匯集在一起,以展示“同一批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如何控制英國文化活動在非洲的連續性”。
12.英國文化機構的社會凝聚力由此得以體現,既體現在對帝國重要性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保護帝國的集體行動上。
13.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巴基斯坦裔美國思想家愛德華·賽義德的著作《文化與帝國主義》(1993年),作者解釋了為什么后殖民批評沒有解除英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武裝。事實上,兩者相輔相成,有時甚至會加強后者。"
作為后殖民研究的思想家和先驅,賽義德認為東方主義(像他的同事米歇爾·福柯和其他人一樣)是在“東方化”和定型化之后對東方知識的專制使用,以便為其殖民化和控制做準備。
作者從第一手資料中解釋了英國文化機構(包括BBC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公司)如何斷言它們“增加了非洲人獲取信息的機會并鼓勵不同的聲音”,以證明這些機構對后殖民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它們吸收不同的聲音,以鞏固它們在殖民主義離開后在非洲社會中的存在。
16.這本書令人信服地指出,英國官員最初計劃通過白人定居者和精英人士到達東非和西非,但他們最終開始針對非精英的非洲黑人人口。
17.英國官員強調,他們希望英國和非洲之間的積極關系在后殖民時期繼續下去,這與非洲作家和政治家在后殖民時期制定其民族國家愿景的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作者說在非洲發生的是“帝國的重新崛起”。
18.例如,英國文化委員會依靠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在課程和考試中的突出地位,繼續向非洲出口戲劇和文學。
今天,英國文化委員會是一個促進文化和教育機會的公共組織。它成立于20世紀30年代,旨在“推廣海外民族文化”。
20.這些努力還包括通過流動劇團發展戲劇表演,將莎士比亞的作品帶到殖民地,并提供學習英語的機會。
在本書的第三章中,里特研究了英國廣播公司的活動。英國廣播公司于20世紀20年代開始本地廣播,并于30年代初開設了海外分支機構,當時稱為帝國服務。
22.后者基于短波廣播,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現,“使廣播公司能夠以低成本進行遠距離廣播”。
23.作者說通訊設備經常被用來擴大殖民范圍。正如電報線路的延伸和輪船、鐵路運營范圍的擴大一樣,新的無線電技術也需要為帝國服務。
24.根據作者的說法,當地觀眾不是BBC的優先考慮對象。她指出,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三方侵略)后,英國開始通過向東非和西非的群眾和土著人民傳遞自己的話語來處理非殖民化問題。
通過主張非洲的獨立,BBC首次發現“在觀眾變得更加重要的時刻,它被迫與后殖民時代的觀眾競爭”。
26.“各種書籍是文明取勝的手段。”本書第二章以1937年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名言開頭。作者說帶給非洲人的書籍在殖民地傳播了文化。
27.丘吉爾的話成為殖民地內部務實的政治態度。里特強調,“正是在那個時候,英國出版商開始對擴大業務范圍表現出興趣,特別是在亞洲和非洲殖民地,他們想象那里有無盡的未開發市場。”
28.他們抓住機會,開始重復丘吉爾的話。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追逐市場和利潤。在他們心目中,“英國出版業在偉大文明中占有中心地位”。
29.自成立以來的30年里,英國文化委員會已經從幾個部門和世界各地的代表處發展成為一個由數千名官員組成的組織,他們在70個地區工作,其中20個在非洲。
30.過去,官員們每三年在倫敦和海外國家之間往返一次。在我看來,這反映了英國文化委員會沒有注意其官員是否需要在殖民地獲得當地經驗。
作者還描述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的成員如何代表“以倫敦為中心的精英階層,他們有著明確的金融、政治和文化利益”。
帝國支持活動被視為英國公務員在非洲的安全問題。二戰后,“官員們越來越擔心撒哈拉以南非洲動蕩的政治變化”。
33.殖民地官員認為,通過發展制度,他們可以利用公共領域來緩解政治變革的需求。
里特總結說:“英國文化帝國主義已經將自己重塑為一種新版本的全球歸屬感,其元素通常與西方價值觀重疊,例如言論和新聞自由以及出版業的競爭。”
35.這些行為是基于“尊重英國”的文化可以向世界傳遞善意信息的想法。作者認為,帝國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這些行為得到了文化自信的支持,這種自信引導英國在當今世界上尋求自己的角色。”
這一結論可能有助于解釋英國最近的許多辯論和政策,例如近年來在脫歐后得到加強的“英國例外論”概念,即文化被用作帝國主義工具,試圖通過軟實力擴張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