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8透視(一加8透視手機是哪款)
一加8透視
一加手機“視角”功能引爭議:技術的邊界在哪里?
來源:南方傳媒學院
作者:王文瑞
指導閱讀
一加手機“秋”紅外濾鏡因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看穿”,涉嫌侵犯隱私。官方通過軟件升級緊急關閉濾鏡功能,善后并不順利。科技的飛速發展,大數據、面部識別、人工智能,各種高科技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逐漸逼近了人們的隱私問題。技術的邊界在哪里?技術是無辜的,但人性經不起考驗。規范管理不要越界,關注“數字雙胞胎”,警惕“數字利維坦”。
目錄
一、秋天還是涼爽?一加手機濾鏡有爭議
第二,所謂“視角”
第三,幫別人虐還是給老虎添翅膀?
四、技術vs隱私:隱私邊緣的瘋狂探索
五、如何保護你我的隱私
一、秋天還是涼爽?一加手機濾鏡有爭議
近日,一加手機OnePlus8Pro的“秋意”濾鏡功能被曝具有透視能力,可以“看穿”部分塑料外殼和布料,網友質疑其侵犯隱私。
據網友測試,通過這個濾鏡可以大致看出紅布包里的撲克牌。
t恤背面的字,在濾鏡打開的情況下,肉眼也能看到。
除了布料,透過濾鏡也能看到很多塑料結構。
有網友指責一加手機侵犯個人隱私,擔心有人用一加手機偷窺、竊取。網友的擔憂不無道理。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已經出現了關于一加8的“梗”。網上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聲討,甚至涉及女權問題,把水越攪越渾。
5月19日凌晨2點15分,一加手機官方回應。
目前一加已經緊急臨時使用了這個濾鏡功能。
第二,所謂“視角”
根據一加官方的道歉聲明,“透視”的原因是濾鏡的鏡頭采用獨特的紅外感應特性設計,從而為用戶提供“獨特的攝影風格效果”。但在一些“非常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鏡頭會在“非常近的距離”對“特殊材料”產生“輕微透視效應”。讓人不禁擔憂,從現在開始買衣服有必要選料嗎?
紅外攝像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東西,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幾乎所有公共區域的監控攝像頭都是紅外的。用在攝影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每年世界各地都有紅外攝影比賽,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攝影領域。
圖片來源用戶使用“秋意”濾鏡拍攝圖片:@ patrickqq
所以這次一加突然出事,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什么?
1919年3月26日,華為P30Pro發布,很快被曝出摩天輪事件。甚至被懷疑是華為的廣告,在網上小火了一把。至今還是留下了“人在做,華為P30Pro在看”的笑話。不過華為沒有受到嚴重影響,兩個月前就發布了P40。
一加作為新興品牌,當然比不上華為的資歷。
但也涉及個人隱私,并未得到當事人認可。為什么華為的超級長焦能被大眾容忍,一加8的“可能”視角會讓人深感不安?
“視角”說到底不是衣服,而是人心和人性。人性不可測試也不應該測試,技術無罪,但這把劍交到使用者手里,就不能保證使用者能按照設計者的意圖去使用。
第三,幫別人虐還是給老虎添翅膀?
一加手機因為攝像頭的紅外功能而備受爭議,就像望遠鏡也可以用來偷窺一樣。開發者可以考慮為大多數用戶開發某些功能,但也要考慮為大多數用戶限制某些功能。
我們對手機拍照的基本要求是拍出清晰的照片,但透視不是基本要求。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功能,幾乎超出了人們倫理道德的可接受范圍,自然會受到質疑。
如果一加還想保留這個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特色,其實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學習日韓,日韓也是用手機拍照的。日韓手機拍照時強制保持提示音,盡量避免拍照。
伴隨著刺耳的“咔嚓”聲,是溫柔的保護和尊重。
四、技術vs隱私:信息安全邊緣的瘋狂探索
27年前《紐約客》封面的一幅漫畫:“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敲響了數據隱私的警鐘。時至今日,網絡的匿名性仍然為人們所詬病。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快速發展,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在互聯網上留下痕跡。不知道,不能刪,不能刪,也不能刪。到最后,已經成了大家的習慣。通過對有心人的收集、挖掘、提煉、分析,將每個人的精準畫像毫無保留地暴露在網絡世界中。
2018年8月28日,“暗網”中文論壇出現一個網帖,聲稱以8比特幣的價格出售朱華旗下酒店約5億條用戶數據。中國最大的多品牌酒店集團之一朱華集團的酒店數據被泄露,被稱為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泄露事件。
2018年12月,臉書陷入一系列泄露用戶隱私的丑聞,股價暴跌。
2019年1月,有人利用deepfakes技術偽造了奧巴馬的演講視頻。從視頻上看,可以和實物混淆。
2019年7月,蘋果Siri疑似語音竊聽,引發全球信息安全焦慮。
2019年8月4日,南斗星仿真機器人創始人兼CEO王軍用3D頭部模型破解支付寶人臉支付,成功購票。
2019年8月30日晚,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APP突然火遍網絡,因為涉及用戶隱私和名人肖像權,引發網友熱議。
2020年4月7日,百度因傳播低俗信息、密集發布標題黨文章、公眾賬號注冊管理和內容審核不嚴被約談。
2020年5月17日,一份關于人臉識別與公共健康的研究報告發布。報告顯示,通過體溫檢測和密切接觸者追蹤等手段可以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但也帶來了對隱私保護的擔憂。超八成受訪者認為,公共健康危機發生后,在非公共空間收集的人臉信息應該銷毀。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衛生代碼的使用也令人擔憂。一些人擔心,如果啟用健康代碼,他們的生活軌跡等個人信息將完全暴露,數據可能會被惡意泄露。
近日,工信部下發通知,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手機應用軟件進行檢查,并督促發現問題的企業整改。截至目前,仍有16款app未整改到位,知乎日報、當當網、好大夫、e代駕等被點名。工信部要求這些app在5月25日前完成,逾期將依法處置。
大家在網絡上“裸奔”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各種告知或者不告知的權利在后臺頻繁調用,各種條約需要查看,層出不窮的彈窗,莫名其妙下載安裝的功能和軟件...互聯網在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時,也匯聚了衣食住行、社會關系等等大量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問題凸顯。
這一次,一加手機甚至跳出了網絡,直接影響了現實世界中人們的隱私,從而瞬間引爆了人們本已緊張的神經。
五、如何保護你我的隱私
1.
李彥宏曾說:“中國人為了方便,愿意用隱私。”
不管這句話對不對,它首先把人們的思維引入了一個偽命題:便利一定要建立在隱私交換的基礎上嗎?為用戶提供便利不就是一切設計的出發點和工作嗎?
即使我們必須為我們的便利付出代價,我們也可以付錢。為什么一定要保密?
這句話很含蓄,有點意味深長,不擇手段。
但在很多人看來,這句話早已成為網絡世界的“潛規則”。私密還是方便,你自己看著辦。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選擇。不丟手機號就不登錄。輸了就同意協議。不管會不會有人去看協議,即使協議里寫了不會使用用戶隱私,我們能相信嗎?
2.
技術是無辜的,但人性不可測試,也不應該測試。明確技術界限,規范管理,堅決不越線。
AI變臉技術已經應用到影視、娛樂等各個方面,甚至是淫穢視頻。隨著ZAO的流行,人們開始關注其背后的隱私、肖像權、版權等相關安全問題。
3D打印機刷臉付款,支付寶會賠錢嗎?沒有確切的規則。目前制約這種行為的仍然是3D打印的技術成本。如果有一天3D打印真的便宜便攜了,這個問題可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
算法推薦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迎合用戶的大數據算法加劇了人們的“證實性偏見”和群體極化。人們深陷在自己和外界編織的“信息繭”中,隱私也一覽無余。你的軟件可能比你的對象更了解你(即使沒有對象)。
幾千年前,柏拉圖就對書寫進行了批判,認為書寫的發明會讓人容易遺忘,只會相信書寫和對外部符號的識別,而不會依賴內在的心智記憶。如今,我們過于依賴網絡,這似乎印證了哲學家的預言,大腦甚至開始“退化”,產生了“谷歌效應”,即記住信息的位置,而不是記住信息本身。
3.
被稱為比人工智能“更有潛力”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近年來備受關注,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數字模型,但這個模型可以通過接收物理對象的數據進行實時進化,從而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保持與物理對象的一致性。全面建立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準實時連接,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互聯、互通、互操作,構建虛擬世界對物理世界的描述、診斷、預測和決策新體系,優化物理世界的資源配置效率。數字結對的背后是建模和仿真技術。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數字模型與物聯網的結合,而這種結合的最終目的是將模型打磨得更接近真實系統。目前已在多個領域實現,包括無圖紙無模型制造波音777、達索“跳動的心臟”項目、智慧城市建設等。
大數據時代,現實社會中人類社會活動的各種規律,甚至人的情緒、基本偏好等。,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進行總結和分析,可以進行系統的復述、勾勒、繪制和再現。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類面前,展現了一個人類行為乃至整個社會的“鏡像”。這是一個重建后形成的“鏡像世界”,與現實世界分離,相對獨立存在。
當人們觀察這個“鏡像世界”時,就像在鏡子里看自己的倒影。與虛擬社會不同,“鏡像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依存,直接互動。現實世界是“鏡像世界”形成的基礎,“鏡像世界”反作用于現實世界。正是在這種互動過程中,“鏡像世界”和現實世界都在進行自我更新。
20世紀7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借助信息技術,人類社會向“自由全面發展”的美好境界邁進了一大步。可以預見,這種樂觀的趨勢在未來仍將是主流。但從預警的角度來看,一旦人類對其利用不當,信息技術就有可能反噬人類社會本身。
近半個世紀以來,數字信息技術一直是抑制“國家利維坦”的重要手段,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數字信息技術開始被異化,它可能演變成一個新的利維坦本身,即“數字利維坦”。
如果說工業社會人們最擔心的是“國家利維坦”對人類社會的侵害,那么信息社會人們最需要擔心的是“數字利維坦”的可能性。